※大砲台迴廊※
位於東面山腳下,建築高十公尺,內附設升降電梯,迴廊內設有”澳門文物之旅”展覽,每日早上七點至晚上七點免費入場。
步出迴廊,隨興地亂逛,竟又看到了「瘋堂斜巷」,
前面提到”曾經一度作為隔離麻瘋病人的住所 ”,其組成的街道有十一條之多,
有瘋堂斜巷、美珊枝街、瘋堂中斜巷、瘋堂圍、瘋堂里、聖美基街、馬忌士街、聖祿杞街、瘋堂新街、聖母堂前地以及和隆街。
階梯旁極具特色的黃色建築為「預防藥物濫用處 」及「婆仔屋」,
什麼時候台灣的社會機構也能佈飾得如此可愛呢?
預防藥物濫用處 美珊枝街5號
婆仔屋的真正名字其實叫「貧窮者之家」,建成時間超過一百年,屬澳門仁慈堂的物業。它位於澳門舊區望德堂瘋堂斜巷盡頭,
現社會保障基金旁,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期間,大量上海葡僑走難來澳門,婆仔屋成為專門收容難民和窮人的地方,之後成為一所女老人院。
住在裡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附近的街坊便叫做婆仔屋。在1999年六月老婆婆們遷往新的老人院後,婆仔屋便暫時空置。
全盛時期婆仔屋共有一百多名住客,但在搬遷前真正在婆仔屋長住的只有五十二人。
婆仔屋在一九八四年六月被文化局評定為受保護的文物建築。
走在巷道中,拍攝到的一位可愛小朋友。
拐了個彎,又一座漂亮的藍色建築, 這棟建築就叫「藍屋仔」,澳門的社會工作局總部
該局的最前身為在1938年所創辦的公共慈善救濟總會,為貧困市民提供金錢上或實物上的援助服務,
同時亦為貧民發放救濟金服務,監管所有收容孤兒、棄嬰和貧民的社會服務機構。
社會工作局總部 澳門西墳馬路6號
這兒的巷道何其多?而且名稱各各令人稱奇!一轉身又一條「戀愛巷」,
※戀愛巷※
這名字是來源於其葡文名稱(Travessa da Paixão)」,「Paixão」可解釋為迷戀和激情。
位於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間,全長約50米,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
第5至11號樓房具有完整和相同的裝飾,以紅色和淺黃色為主,有「柔情」的感覺。
而第13號房屋則混合了新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不同建築風格。
經過這裡時,已過了開放時間…有點小遺憾!
※聖 美 基 天 主 教 墳 場※
位 於 西 洋 墳 馬 路 , 又 稱 為 西 洋 墳 場 , 建 於 1854 年 , 以 天 主 教 為 主 的 墳 場 。
墳 場 內 的 墓 碑 排 列 整 齊 , 其 中 不 少 古 墓 建 築 更 鑲 嵌 十 字 架 、 天 使 、 花 卉 、 人 物 的 浮 雕 塑 像 ,
手 工 精 緻 , 不 少 墓 碑 和 墓 穴 建 築 仍 帶 有 中 國 傳 統 意 味 。 墳 場 內 更 設 有 小 教 堂 , 作 為 葬 禮 彌 撒 之 用 ,
建 築 別 致 , 教 堂 內 供 奉 一 位 天 神 聖 美 基 , 負 責 劈 邪 揚 善 , 所 以 墳 場 亦 因 此 得 名 。
位 於 聖 安 多 尼 各 教 堂 北 面 。 原 稱 東 印 度 公 司 墳 場 , 是 澳 門 第 一 座 基 督 教 新 墳 場 造 型 仿 羅 馬 建 築 風 格 ,
墳 場 分 為 兩 部 分 : 前 為 馬 禮 遜 小 教 堂 , 這 是 紀 念 馬 禮 遜 (Robert Morrison) 第 一 位 從 英 國 來 華 傳 道 的 教 士 ,
他 死 後 一 家 仍 葬 於 此 ; 後 為 墓 園 , 埋 葬 的 多 是 來 華 的 英 國 商 人 及 基 督 教 傳 教 士 ,
其 中 仍 有 著 名 英 國 畫 家 喬 治 . 錢 納 利 ( George Chimney) 。
繼續隨興漫步,步到了澳門四大廣場之一「塔石廣場」
【塔石廣場】
塔石廣場(葡萄牙文:Praca do Tap Seac),位於澳門望德堂區,原址為塔石球場,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
位在塔石廣場上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以及「塔石衛生中心」,
走出廣場後往左邊走,一排紅色與黃色相間的建築看來格外醒目-「歷史檔案館」,
一位手拿著CANON 5D的男子幫花落拍的”大三巴牌坊照"….(嗚…我的夢想!)
就這樣步行,竟也讓花小落從大三巴走回到了住處….優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