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這一塊在我的澳門遊中佔了極大部份,因此會有較多的照片,以及較繁瑣的文字章節,對於「考古」較沒興趣的朋友,可以跳過字體較小的區塊。
離開下榻處所在的雅廉訪大馬路,步行至”二龍喉公園”,搭上18號公車聽從指示在站牌名”白鴿巢前地”處下車,右行幾公尺在見到一座教堂後便與那位好心的帶路者揮手道別。
※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教堂(Igreja de Sao Antonio)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亦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
【歷史】
聖安多尼教堂初建於1560年,原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而成的。直至1638年,方改以石頭重新興建。其後在1810年和1874年進行過兩次重修,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觀和規模。
教堂奉聖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為主保。聖安多尼是出生於葡萄牙的聖人,以助人尋找失物見稱,很多天主教徒若遇到失竊,都會向他救助。後來,人們不只希望他幫助尋找失物,更希望他幫助尋找伴侶,於是聖安多尼也成為了「婚姻主保」。很多澳門人及葡國人也因而選擇在聖安多尼堂舉行婚禮。由於外國禮多數以鮮花裝飾,故聖堂時常出現一片花海,因此華人亦稱之為「花王堂」。另外,教堂亦供奉了曾於澳門學習神學的韓國第一位聖人聖金大建(St. Andrew Kim)。
教堂雖屢遭火劫。其中一次發生在颱風期間,聖堂被雷電擊中起火,但其火光卻引導了海上的居民上岸,故教堂每年都會慶祝「天災節」,以紀念這事跡。
【建築特色】
教堂兩層的頂部都有古典式的三角楣,而正中有一個壁龕,內裡放了里斯本聖安多尼像。而教堂的正面則為對稱的主題,左方接有三層高的鐘樓。
沿著巷子繼續往前走,階梯旁斑駁矮牆上繡著幾個大字「瘋中堂斜巷」,是什麼緣故有了這個名?
因為巷裏的建築-望德聖母堂,曾經一度作為隔離麻瘋病人的住所
聽說這一帶可還是高級住宅區…..
我是從牌坊的右側走進來的,雖是週三的下午,這兒的遊客硬是比前幾天逛的景點多了許多,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正面前壁的遺址。
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該學院於1594年成立,1762年結束,是遠東地區
第一所西式大學。而聖保祿教堂則創建於1580年,1595和1601年先後兩次大火,
1835年一場大火更將聖保祿學院及附屬的教堂燒毀,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
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這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當地人因教堂前壁
形似中國傳統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堂中
是獨一無二的。
聖保祿教堂和聖保祿學院的前身,是當年葡國天主教耶穌會向東方傳教的聖地,
1594年時聖保祿學校才聲格為學院,成為遠東地區第一所具備西方大學規模的學校。
而教堂規模之大堪稱當年的遠東第一大天主教堂,被譽為「東方梵諦岡」。
【大三巴牌坊】
「三巴」為葡文「聖保祿」(S.Paulo)的中文譯音,澳門人就稱它為大三巴牌坊,
根據文獻紀錄,在300多年前的造價竟然高達了3萬兩銀,建造時耗費的人力更是難以計算。
登上牌坊石階後即是一方平台,但見平台右下方一座小廟宇,
※哪吒廟※
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右側,創建於西元1888年,改建於1901年,廟內供奉哪吒。
哪吒廟與周圍建築相比,像一個建築小品,它不和舊城牆及大三巴牌坊競爭厚重與雄偉,
而是通過簡單裝飾材料以不同的虛實對比手法,體現其輕巧別緻的形象。
而平台盡頭即為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及墓室
下了階梯,跟著路標,順著步道、石階蜿蜿蜒蜒地登上一方大石台,
※大砲台※
創建於1617年,至1626年由耶穌會士興建而成,於柿山之巔及城市的中心地帶,名為聖保祿砲台,
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砲台。砲台佔地約一萬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是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
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砲火防備網。
炮台的形狀為四邊形,每角皆建碉堡。其厚厚的外牆是用”蠔灰泥 ”來夯造的。
”蠔灰泥” 是一種非常堅固的物質,由砂石、石灰、貝殼和蠔殼碎片等夯造而成。
澳門博物館就建在大砲台公園的中央,博物館共分三層,其中首兩層位於炮台地面之下,
第三層側在炮台上。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
澳門博物館,於1998年4月18日落成啟用,保存數個世紀以來,澳門東西方
融合、和諧並存的多種面貌,涵蓋傳統、風俗、建築、文化等議題,再透過寓教於樂導覽,
甚至問答遊戲,讓旅客輕鬆走進澳門文化中。
在博物館內看見幾位穿著奇特的小朋友,於是花落很厚顏地走上前問了句「妳們是cosplay嗎? 」
(未完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