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台南安平樹屋)
在樹屋自得其樂地玩了好一會兒吊頸後,隨著友人往左方的德記洋行移動,樹屋與洋行間有塊大石頭,
為「重修原英商德記洋行碑記」,記載洋行重修改建為蠟像館的經過。

英商德記洋行(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三層,長20英丈,寬12英丈,

兩座並排的「歇山」式屋頂,呈現出穩重的灰黑色,
上鋪瓦片,分成左右二個屋頂,均為四坡排水。

 

 英商德記洋行    

 

  

設於正向中央的石砌台階,為了強調入口的重要性,特別以半圓拱圈架起凸出的門廊,
大大增強了視覺焦點,
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

 


英商德記洋行(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德記洋行的建築特色正是典型的西洋「殖民地式建築」,
斜屋頂、高台階、磚造樓房、以避雨水及日曬為主的拱圈迴廊及寬闊的庭園,

 

英商德記洋行(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左右兩側迴廊採用半圓形拱圈,一例為七孔、另一例為五孔,

 

英商德記洋行(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登上二樓,迴廊上的半圓拱圈與磚紅的地板,在綠樹光影掩映下,營造出十分清朗淨美的空間情調。

 

英商德記洋行(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迴廊飾以綠釉瓶狀圍欄,並刷上白色粉牆,鮮豔的色彩不同於安平傳統之建築,
右邊空地植上草皮種花樹,簡潔氣派的建築圍繞在雅緻幽靜的氛圍裡

 

英商德記洋行(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簡介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八年(西元一八六七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
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英商德記洋行(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明治44年(西元1977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二戰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書,
民國68年(1979年)時被臺南市政府收回整修,在奇美企業贊助下,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對蠟像不是頂感興趣的花落,走馬看花地逛了蠟像館一小圈,因館內部禁止攝影,紀錄性地從門口往內拍了一張,

 

相較於"軟綿綿"的蠟像,鍾情古蹟的花落其實很想仔細逛逛洋行四周,多拍幾張相片,
然再怎麼執著也得顧慮同行的友人,連休假期帶著花落跑來自家後院似的安平區湊熱鬧。

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地址:臺南市安平區古堡街108號
開放時間:每日08:30-17:30
費用:全票50、半票25(包括安平樹屋)
公務人員可享八折票40元(臺南市民憑身份證件可免費參觀。)

 

arrow
arrow

    花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