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護照補發比想像中還快,走出領務局時離與老頭約定還有段時間,剛過正午的陽光有點赤豔卻不燥熱,
行人道上綠意盎然,正是散步的絕佳時刻,踩著慵懶,慢慢踱去....
遠遠地就看見了監察院,腳步不由自主地往這棟建築物前進,
雖說起於藐視民族行為而成的建築十分不當,然而不得不讚嘆其建築十分有特色!
【日據時代建築:監察院】入口處設有門廊,是利用多對對柱支撐的,對柱形狀是仿自希臘的「托次坎」柱式。
入口建築的屋頂設有圓塔,原形是仿自拜占庭式圓頂,但在周邊設計加上半圓形小窗,不但增加外觀的變化,
同時也增加了內部的採光。而兩翼建築的法式長方形屋頂的設計特色,就算是在同一時代的其他建築中也是極為少見,
同時也配合開設有老虎窗,除增加採光外,立體的屋頂造型也增加了許多美感!
不曾這麼近距離地欣賞監察院,本想好好觀察觀察,但斜右角的目光實在很討厭.....
「怎樣?!政府是有規定本國人民不能拍攝國家機關唷?」 .....衝到嘴邊的怒氣忍住沒發飆,不想因為閒雜白癡男陰了朗朗青空、蹋糟和煦心情!趁著黃燈未亮快步越過馬路,遠離無聊視線範圍。
不知是離開台北太久的原因還是路癡的天性,過了路口見到左方出現的台北車站屋頂,竟然訝異連連!
而正前方出現的黑瓦白磚矮牆,更讓我頓時以為「中正紀念堂」搬家了!疾步往前一探門匾刻字究竟,上頭提著「逸仙公園」四個大字,往裡頭看去
迴廊
穿過了迴廊,似乎來到了世外桃源,一座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佇立於前,
國父史蹟紀念館的大門屬於中式牌樓,正門匾額是先總統蔣公親題的『博愛』字畫,
國父史蹟紀念館的建築風格
國父史蹟紀念館(逸仙公園)是傳統日式木造建築,一棟約47坪的長方形建築物,
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理想瓦,屋簷與擋雨板緊密結合,典雅樸實的風情搭配四周的矮梅幽靜清雅;
【國父史蹟紀念館的歷史】
國父史蹟紀念館的前身為西元1900年日本人經營的旅館『梅屋敷』,國父在1913年計劃商討袁世凱時,就曾數度下榻於此,
因此國父來台保有最完整的居住記錄便是在梅屋敷時,西元1946年國民政府將此地改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至1983年為了配合政府鐵路地下化工程,
隧道東線頂端部分恰巧經過國父史蹟紀念館,因此國父史蹟紀念館就向北搬移50公尺坐落於現址;
由於國父史蹟紀念館深具歷史價值意義,政府除了決議將其公園以原址原貌重建於北方50公尺外,也決定採用整舊如舊方式重建,1986年新址開始重建並於1987年完成庭園工程。
館內禁止攝影,關掉閃光偷偷拍了幾張後,就心驚膽跳地趕緊把相機收起來,右側的圖片是從& quot;國父史蹟紀念館簡介"掃描 出來的。
館內在民國79年時重新設計過,昔日的會議室巳改為展覽室,不過仍保有當時之情景,
展示館內陳列的「博愛」二字,是國父當時在梅屋敷居住時,親筆書寫贈送給旅館主人大和宗吉的紀念品,也為其弟藤井親書『同仁』,館內並藏有著國父珍貴的史料墨寶。
嘩~這邊的樹木醬幸福,有牛仔裝可以穿耶!
逸仙公園茵綠一片,種植了許多植物,葫蘆竹、黑松、勁梅、龍柏等,而在石道兩側也遍植了花卉,
造了湖泊,假山曲橋點綴其間,
設了迴廊碑亭,讓這一楨中國庭園更形完美。
高大的黑松桀傲不馴地挺立在圍牆旁,蒼勁挺拔的氣勢完全不輸牆外的高樓,
而在後方的這棵大榕樹,模樣像極了會館的守護神,毫不吝嗇地伸展枝葉,既是擁抱,也是守護。
這株羅漢松(還是五針松?)看來應該是名芭蕾舞者~
在熱鬧喧囂的台北市中心處,有這麼一座世外桃源,讓人沉醉其間、流連忘返,差點忘了與老頭約定的時間...
離去前又看見了佔據在殘障車位上的正常車種,不免開始滴咕:怎麼這些人這麼喜歡當殘障啊?!
;國父史蹟紀念館/洽詢電話 02-23813359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一段46號
營業(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上午08:00至下午17:00止;週一休館。
檢視較大的地圖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