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大部分外國人對台灣的印象是什麼?電視廣告中,是建仔的指叉球、是先進酷炫的筆電、是驕傲說出的Made in Taiwan;視覺意象中,是世界第一高樓101、是巍峨美麗的玉山、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夜市小吃。
在我的旅途中,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短暫交集,攀談的第一句必定是Where do you come from?
或許因較常接觸的都是自助者,本就對這世界付諸較多的關注,我所遇到的人對「台灣」這名稱的辨識度高達80%,並不像許多自己人以為是個默默無名的小地方(有時候我還覺得自己對人家國家的了解,遠遠不及他們對台灣的所知)。
剩下的20%,則最常發生白目的外國人,聽到Taiwan會誤以為是Thailand,還興高采烈告訴我他去過曼谷。
倒是小時候上英文課老師告訴你寫地址時一定要填的R.O.C,對國際人士的認知度其實大大不如Taiwan,上網訂機票車票旅館填資料時,在國籍欄Taiwan是你可以找到的唯一選項。
許多機場或車站倒是可以看到ROC,那是一家國際化妝品品牌,如果在荷蘭,ROC是公立的語言教學機構。
在荷蘭,不少人聽到我講起台灣,第一個聯想是Giant捷安特;
在英國,人們好奇問我台灣的選舉怎麼可以搞得那麼節慶氣氛;
曾有墨西哥客跟我打開話匣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與中國緊張的政治關係;
萍水相逢的兩個巴西男孩嘰嘰喳喳用破英文,跟我交換農曆年習俗與巴西嘉年華的異同;
我的土耳其乾妹妹則是一臉欣羨,聽我講著台灣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在里斯本遇到的法國外交官夫婦說他們十幾年前就曾來台,最難忘夜市裡滿街的美食;
還有一對南非夫婦也說起20年前的訪台印象,竟是滿街的摩托車;
更多來過台灣的外國旅客,則告訴我台灣生生不息的熱情與活力如何令他們嘆為觀止。
我常興致勃勃跟外國友人解釋中國料理與台灣料理(Chinese Cuisine vs Taiwanese Cuisine)、京劇與歌仔戲(Chinese Opera vs Taiwanese Opera)、普通話和台語(Mandarin Chinese vs Taiwanese)……有什麼不同;
在家開派對,老愛放伍佰及新寶島康樂隊的歌,告訴阿斗仔這就是台式搖滾樂,還硬要解釋裡頭那些只有台灣小人物才懂的故事;
講到便利商店、書店甚至眼鏡店全都開24小時,更是羨煞了不少的歐美人士。
台灣,即使不是全世界最大、最有錢、最多人的國家,也不是最小、最貧窮、人口最稀疏的地方,但當我有幸透過一次次的旅程,從各國旅客的言談中捕捉世界對台灣的印象時,無論是深是淺、是對是誤,都同時拓展了自己對家鄉的了解與期許。
旅行,讓我與世界更接近,也讓我與台灣更親密。
看過一篇報導,指出台灣有21項是全世界第一,在我貧脊的腦袋裡,只依稀記得幾個:
衣服上最常看見的~YKK拉鍊頭、名牌PRADA的經典材質是由台灣生產、引起盜版聲浪的光碟片(現在X德已被韓國蝦咪電子收購).....等等。
綠豆般的台灣,竟有多項可達世界第一。在一股自家人叫囂、對罵下生活的小老百姓們,是不是對台灣有了一點點的信心了?
(所知知識不夠,會在假日時找齊資料補足....哇 a 21項金紀錄!帥哥美女們若有知道的,告訴一下花落吧! 我會愛屎你們的。)